深色模式
晚上在小区找了半天,终于让我再次看见了这只小狸花。它看起来精神还不错,至此,我最后的担心也没了。
被猫抓伤
事情的起因要从十天前说起。
那天晚上我在小区遛弯时,看到有人在投喂流浪猫,我就凑了上去。当时心血来潮,想看看它是公是母,于是我用手扒拉了一下它的尾巴,想看看它有没有蛋,结果措不及防,挨了一爪子,左手背也多了两道 2-3 厘米轻微出血的伤口 😔。嗯,猫的尾巴、腹部、脚掌这三个敏感部位,跟猫不熟的话,还是不要轻易去碰。
搜索资料
回到家后,我兑了点肥皂水,先把伤口简单冲洗了下,接着就开始搜索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疫苗。
搜索前还有点小担心,因为我从未打过狂犬疫苗。但是搜索后我觉得自己过于敏感了,问题不大。
首先我是被流浪猫致伤,根据一些统计数据 2016-2018 年我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感染病例中,大约 91% 来自犬只致伤。
然后我的伤口在手背,都是抓伤的痕迹,并没有被咬,而狂犬病的传播主要靠唾液,想通过抓伤感染得需要它在抓人前几分钟有舔过爪子(狂犬病毒在室温有氧的环境下存活时间很短),我回家后也用肥皂水冲了好一会伤口。
最后就是对比十多年前,我国报告感染狂犬病的病例已经很少了(后文有列举数据)。有些地区最近连续几年都没有报告狂犬病例,是不算疫区的。而我目前所在的市,从2020年来都没有报告过一例,相对来说还是挺安全的。
这样来看,我的感染几率应该是很低的。于是,我决定先观察它一段时间,每隔两三天来找找这只小猫,如果十天后它还活着,意味着它并没有携带狂犬病毒,我就完全不需要再担心了。
去打疫苗
耐不住家里人的催促,重新思考后,第二天下午我还是去打疫苗了:计划先打着,如果十天后小猫还活蹦乱跳的,我再停止后续接种。
由于是周日,出发前最好确认下目的地是否支持周日接种的(我首先去的社区医院就不支持周日接种,最后去的市传染病医院)。
到达医院问诊后,已经是被抓伤后的第 18 个小时了。对于我这个伤情,医生是建议同时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不过是否注射球蛋白,这个是一个自愿项,我选择了不注射。理由嘛,我觉得那低得“可怜”的感染几率,并不值得我承担注射免疫球蛋白所带来的“痛苦”(打这个又贵又疼,它要注射到伤口周围的,扎得很深,类似打局部麻药一样)。
一些参考
建议的暴露后预防措施
个人翻译,原文在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 第三版报告(2017 年) —— 附件 8 章节
暴露类型 | 与可疑或确认为狂犬病的家养或野生动物、或无法检测的的动物的暴露类型 | 推荐采用的暴露后预防 |
---|---|---|
I | 触碰或喂食动物 舔舐完好皮肤 | 如果具有可靠病史,无需治疗a |
II |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 立即注射疫苗 如果动物在 10 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b,或者通过可靠的实验室使用适当的诊断技术证明没有狂犬病,就停止治疗 如果涉及蝙蝠暴露,按照 III 类暴露处理 |
III | 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c 咬伤或抓伤 动物舔舐破损皮肤或唾液污染粘膜 与蝙蝠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暴露(严重暴露) | 暴露后预防应尽可能快的注射狂犬病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以在第一剂疫苗注射后 7 天内注射 如果动物在 10 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者通过可靠的实验室使用适当的诊断技术证明没有狂犬病,就停止治疗 |
a. 如果狗或猫在看起来明显健康或者是处于低风险地区,那么治疗可以延迟
b. 此观察期仅适用于狗和猫。除濒临灭绝的物种之外,其他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家养和野生动物均应当实施安乐死并使用恰当的实验室技术对其组织进行狂犬病抗原检查
c. 特别是头部、颈部、面部、手部和生殖器等部位的咬伤均属于 III 类暴露,因为这些部位有丰富的神经分布
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 狂犬病项
数据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年份 | 发病数(例) | 死亡数(人) |
---|---|---|
2021 | 157 | 150 |
2020 | 202 | 188 |
2019 | 290 | 276 |
2018 | 422 | 410 |
... | ... | ... |
2012 | 1425 | 1361 |
2011 | 1917 | 1879 |
2010 | 2048 | 2014 |
后记
从前面的表格数据看,我国狂犬病的发病数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减趋势,对比十多年前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大有彻底消除之势。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奶奶家也被散养的猫咬过,当时的处理方式是用嘴吸了一下伤口,然后涂了点红花油 😢。暴露后预防知识的匮乏,或许也是导致那些年狂犬病发病率高的一个原因。而现在的预防手段,是否有改善空间呢?